Exness官网

北交所里的守望者

Exness

 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 ,权威,专业,及时 ,全面,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

  2021年11月15日,北京金融街金阳大厦外 ,围满了扛着摄像机的媒体记者 。

  “北京证券交易所”7 个烫金大字立在大厦正门上方 ,一楼大厅电子屏红色背景上写着“北京证券交易所揭牌暨开市 ”字样。路过的基金公司员工纷纷驻足打卡,记录这一历史时刻。

  这一天,北交所81家公司集体敲钟上市 ,10只新股暴涨,“N同心”最高涨幅接近500% 。与此同时,首批8只北交所主题基金也正式获批。这座被市场寄予厚望的新生交易所 ,不仅是服务中小企业的主阵地,更是孕育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孵化池。

  作为华夏首批北交所产品的基金经理,顾鑫峰心情复杂 。2015年 ,他就在新三板摸爬滚打,把青春献给了这个地方,如今亲眼见证新三板升格为独立的交易所 ,感慨就像“土鸡变凤凰 。”

  然而2022年,沪深单边熊市叠加流动性枯竭,北交所随之泥沙俱下 ,即使有的公司业绩不断兑现 ,估值也不讲道理地下杀。在那段黑暗的日子,顾鑫峰多次表达投资北交所可以“一鱼三吃 ”:第一,赚流动性持续改善 、整体估值水平提升的钱;第二 ,赚企业业绩成长的钱;第三,赚跨市场转板的钱。

  经过市场屡次打击,没人相信“一鱼三吃”的理论 。但顾鑫峰相信 ,北交所处于流动性拐点、产业周期拐点和投资者信心拐点。他目睹手中的优质公司估值从20倍跌到10倍,正是没有半场割肉,顾鑫峰的产品在2023年暴力反弹。后来 ,他所管理的华夏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,业绩和规模都做到近三年同类第一 。

  如今北交所已成立4周年,很多北交所基金走过了3年牛市 ,华夏基金对新三板的布局也到了一个开花结果的时候。

  站在这个关键节点回望,不禁对华夏基金的坚持感到好奇:十年来为什么要反复布局一个“冷门市场”?经历了新三板的单边熊市,为什么依然对北交所抱有希望?

  落子新三板

  相较北交所的否极泰来 ,新三板的高开低走 ,对基金公司及基金经理而言,无疑是更大的考验。

  2013年1月6日,“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 ”(俗称新三板)在金阳大厦正式揭牌 ,后来随着扩容至全国,新三板的关注度逐渐升温 。2014 年,新三板挂牌数量由年初的365家暴增至2000家 ,有一种声音愈发响亮:新三板将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。

  2014年底,华夏基金办公地还在金融街通泰大厦,对面就是全国股转公司 ,作为当时公募行业的龙头,对新生事物天然敏感,希望率先布局新的市场。

  但新三板难以界定是股权市场 ,还是二级市场 。这就导致投资新三板,必须调任到子公司华夏资本。彼时的华夏基金投研团队认为,新三板是一个新兴市场 ,要找一个懂新兴行业的人 ,而不能找一个看传统行业的人。人工智能背景出身的科技研究员顾鑫峰,对领导斩钉截铁:“去哪都行,只要去做新三板 。 ”

  2015年1月 ,顾鑫峰开始管理新三板专户,紧接着新三板的火热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。

  分层、转板 、集合竞价等政策被频繁提及,经历IPO暂停阵痛的股权投资机构看到新的退出途径 ,成立投资基金大举入市。随着增量资金的加速入场,新三板的做市股如遇活水,成交不断放量连创新高 ,赚钱效应下,散户也摩拳擦掌。

  然而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,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——4月新三板见顶 ,6月迎来股灾,顾鑫峰两只专户的三年封闭期内,三板做市指数从 2000多点跌到700 多点 。

  顾鑫峰提前降了仓位 ,但后面新三板流动性急剧塌缩。极端情况下 ,一只股票一周成交量为零,只能坚持不懈挂单,或者在流动性快枯竭的时候做出反应。有时甚至还得通过一级的方式 ,与公司高层反复磋商,争取他们的回购 。

  “投资新三板,就像一场长征 ,爬雪山、过草地,只要活下来,投资能力会是质的飞跃。”在一个没有流动性的市场 ,试错成本极高,“买卖要更加审慎,眼光要更加独到 ,对流动性要更加敏感。一旦犯错,沪深市场几个跌停可以出去,而新三板有可能直接归零 。”

  顾鑫峰管理的两只新三板专户 ,虽成立于牛市高点 ,但在经历熊市考验后,2018年退出时创造了非常优异的业绩。凭借这一出色表现,华夏基金在2020年将首批可投资精选层的产品、2021年又将首批北交所基金 ,都交予他管理。

  也许有人困惑,为什么华夏如此积极地布局一个“冷门市场 ”?为什么还要为“冷门市场”培养一个基金经理那么多年?

  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曾说:“作为一家资产管理公司,最重要的是回归到资产管理本身 ,聚焦资产,深耕资产,持续发现 、定义 、创设并管理好资产 。”

  新三板与北交所交易门槛高 ,华夏秉持创设资产的理念,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便利的投资工具,本就具备价值。同时 ,作为专精特新企业的聚集地,华夏在此早早落子也是看好未来的成长空间。在此之前,培养具备遴选中小企业能力 ,适应低流动性环境的基金经理 ,是管理好资产的关键 。

  回过头看,华夏基金在北交所取得的成果,离不开这十年陪伴新三板共同成长 。

  严选北交所

  2017年 ,有私募老板锐评:“即使你能力再强,站错了赛道,在巨熊的新三板 ,也赚不到一滴水。而过去两年买房子,不需要能力,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。 ”

  但在顾鑫峰看来并非如此 ,新三板能挖到很多好公司 。泡泡玛特在新三板挂牌时市值只有几亿,2019年摘牌时市值20亿,后来在港股上市 ,今年市值一度突破3800亿。顾鑫峰曾60亿市值买入一家电子烟龙头,一直持有到它新三板退市,获得了丰厚的回报。数年后 ,该公司在港股上市 ,市值最高一度达5000亿 。

  北交所的价值更是被市场低估——新三板基础层的“好学生”才能入选创新层,创新层里最优秀的“三好生”才能入选北交所。

  2015-2017年,新三板扩容到上万家 ,鱼龙混杂,卖方只有广证恒生等小券商覆盖,约调研时常只能通过打对方座机 ,排雷难度巨大。

  而现在,北交所直接筛选出来一篮子专精特新小巨人,包括产能全球第一的负极材料龙头 ,全球光伏焊带排名第二的公司,巨子生物之外唯一拿到三类器械证的胶原蛋白龙头等隐形冠军 。而顾鑫峰的选股审美,恰恰偏爱细分行业龙头。

  “不能因为北交所公司小 ,就容忍它没有壁垒。恰恰相反,越小的公司越要关注它的龙头地位 。它小可能是因为行业处在培育期,随着整个行业发展 ,在行业空间变大的过程中 ,小公司借助行业龙头的地位也能随之做大。 ”顾鑫峰说。

  比如顾鑫峰曾经重仓的一家滚针轴承龙头应用到新能源汽车行业,实现了该领域对博世的国产替代,今年春季躁动 ,这家公司又被市场挖掘为人形机器人供应链公司,连续借了两轮产业东风 。顾鑫峰比喻,“就像小时候看变形金刚 ,汽车变成人形机器人 。”

  多数小公司的增长具有偶然性——因为体量小,一个大单来了就能起飞。因此,顾鑫峰格外关注企业的龙头壁垒、行业卡位和竞争格局 ,以此确定高增长是否可持续。

  为了验证这些核心要素,必须多与董事长交流 。在他看来,调研时重点规避三类特征的公司:第一 ,夸夸其谈、动辄自称“天下第一”的;第二,盲目扩张 、跨界过度的;第三,投融资策略上过于激进的。

  对于小公司而言 ,一旦现金流不畅 ,一口气没喘上来,很有可能就此夭折。

  相比投资新三板,对顾鑫峰来说投资北交所容易了很多 。北交所不仅流动性更好 ,公司质地更佳,顾鑫峰所获得的投研支持与过去相比也不在一个维度。

  在子公司,顾鑫峰团队就3个人 ,却要覆盖上万家公司,而在华夏基金,282家北交所公司自去年开始陆续分配给数十位对口的研究员跟踪。如今 ,他不仅摆脱了孤独挖票的状态,更彻底告别了依靠Excel手动排雷,公司两条腿都跑不过来的日子 。

  尾声

  2021年发行的华夏北交所创新精选两年定开 ,即将满四个年头,也将迎来第二次开放的日子。

  在季报里,顾鑫峰写道 ,“上一次开放是2023年11月 ,当时净值8毛多,大部分持有人选择坚守,当前净值已经超过2.3元 ,衷心感谢大家的坚守。借用一句励志的话,‘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’ 。 ”

  10年来,守着新三板熬到北交所出现才等来一场顺风局 ,但顾鑫峰却一直相信这个不被看好的市场。

  2014年科技股泡沫,顾鑫峰无票可推,将目光投向了更具性价比的新三板。到了2021年 ,当华夏基金研究发展部联系他申报产品时,他毫不犹豫地支持,决心在北交所重新证明自己 。2022年的低谷期 ,他依然坚信:北京既然设立了一个交易所,就不可能永远停滞不前,也不可能永远缺乏流动性 。

  如今北交所成立4周年 ,迎来了规模和质量双升的跨越式发展——北交所上市公司达到282家 ,总市值突破9000亿,其中7家市值超过百亿。北交所专精特新小巨人占比90.07%,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占比超过一半。随着市场发展 ,北交所流动性也不断改善,合格投资者超过了950万户,公募、创投、QFII等机构投资者也加速进场 。

  今年华夏基金中期总结会上 ,李一梅说了一句,“相信相信的力量。”这话常人听来平常,但顾鑫峰一听特有感触 ,仿佛道出了10年来支撑他前行的信念——“没有永远的牛市,也没有永远的熊市,只要能在低谷期持续积蓄力量 ,终会等到开花结果的时候。”

  风险提示:基金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 。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 、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,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 ,也不保证最低收益。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 ,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。您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,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、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风险揭示书,充分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 ,认真考虑本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,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、投资期限 、投资经验、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,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 ,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。

 

新浪声明: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,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 。 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

责任编辑:何俊熹